產品詳情
十二條龍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,位于袞服前胸和后背的龍,是正身的龍,也就是面向外的龍,被稱為“正龍”或者是“坐龍”;側身的龍叫做“行龍”,行龍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。
萬歷皇帝龍袍上龍的數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創(chuàng)制的“燕弁服”上的就不能算多了,由弁帽、袍服、玉帶、襪子和絲履構成的“燕弁服”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:前身一個盤龍團紋,后身兩個盤龍方紋,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45條,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。另外,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。
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。據《蘇州府志》卷147記載,在明代萬歷29年(公元1601年)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(jiān),督造龍袍。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(fā)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。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,故此得名。
圖為明代皇帝的常服,云錦織造。以黃色的綾羅為主,上繡龍、翟紋及十二章紋。明代的龍,形象更加完善,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,頭如牛頭、身如蛇身、角如鹿角、眼如蝦眼、鼻如獅鼻、嘴如驢嘴、耳如貓耳、爪如鷹爪、尾如魚尾等等。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,除傳統(tǒng)的行龍、云龍之外,還有團龍、正龍、坐龍、升龍、降龍等名目。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,就有升龍、降龍兩種。